top of page

學音樂為什麼一定要打拍子?



我以前把節奏想得太簡單了,在認真的思考過後,我現在是這樣思考音樂的:


音樂首先要有Pulse(脈衝),也就是固定的時間點來當作骨幹,這邊我用點來代表吧


Pulse 脈衝

在西方文化,也就是現在的主流音樂教育系統中,再把這些時間點的重要程度依序排列 若是四拍的話會分成:強、弱、中強、弱。這叫做Meter(拍子) 也能形成Bar (節)


Meter 拍子,Bar 小節

此處有三個重點:

一、 這些時間點是最基本的時間單位

二、 這些時間點不一定是顯而易見的

三、 這些時間點不一定是最大或最小單位


有點困難,先往前進到Rhythm(節奏) 吧

節奏是:以脈衝為基本單位, 由更複雜的強弱、時間點所構成的重複性運動。


一樣難懂,舉例子來學習吧。此處是稻香的副歌,我們能看見藍色方塊是重複的節奏 就用第一句來解釋吧。


節奏學習:稻香的副歌
可以注意到這個"節奏"跟上述基本觀念的關係
可以注意到這個"節奏"跟上述基本觀念的關係

重點是在第二點:基本的拍點不是顯而易見的

且不同旋律、和聲使用的節奏皆不相同,但可以把全部東西結合起來的理由,正是那不明顯的基本拍點。

音樂的構築

所以音樂到底是怎樣呢?我現在是這樣思考的:音樂由基本是脈衝、拍子構成,這兩個項目不是顯而易見的。由這兩項目再建構成節奏,節奏各自分配到旋律、和聲,其中和聲的項目繁多,它們全部都有各自的節奏,但無論何種節奏,都架構在最基本的拍子上。所以所有的聲音才能結合在一起而不顯得突兀。

所以學音樂為什麼一定要打拍子?只有打拍子、數拍子、去感知那隱藏起來的基本拍子,才能感知到節奏是如何變化、重複,同時方便記憶。而有了拍子才能跟其他聲音合而為一。


以前得靠老師才能不迷失在複雜的音樂當中(畢竟有那麼多的節奏要聽!),回家之後又因為沒有老師的耳朵會忘記該怎麼聽歌。現在靠AI就能打拍子跟分割音樂元素,詳見這篇文章

未來我也會以AI為方向,出一個線上教學,到時侯再麻煩大家支持。


不過不管未來如何變化,學音樂時仍需靠自己感覺那隱藏起來的拍子,打拍子吧!
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